在我的酒器藏品中,有一瓶名曰“汉白明月酒”。瓶为瓷质,净含量750毫升,通体高18.5厘米,基座高3厘米,宽17厘米,在基座和圆月之间,仿佛是很厚的云彩,给人如月球悬挂在空中之动感,玉兔在旁腾云驾雾,仿佛在配合嫦娥做些什么,显得十分忙活。圆形的瓶身,直径14.5厘米,仿佛是中秋之夜的一轮当空的明月,圆似玉盘。月中有装饰纹,只见嫦娥彩袖飘逸,右手托盘,盘中摆放着寿桃和一壶美酒,左手指向盘中之物,仿佛要将它献给人间团圆的人们。在月上竖写着两排字:回归献酒 一九九七年。这是为纪念香港回归祖国后的第一个中秋节特制的,在当年具有特殊意义,寓意香港回到祖国怀抱,在这皎洁明亮之夜,在这美好的时刻,大家共同分享嫦娥献的仙桃和美酒。
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,在中国人民的传统节俗文化链中,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节日。中秋一词,始见于《周礼》:“中秋昼,鼓击士鼓吹豳雅以迎暑;中秋夜,迎寒亦如云。”而中秋成为节日,是到了隋唐才约定俗成的。在中秋节的形成、发展过程中,月宫嫦娥、玉兔神话的附会、渲染,又起了直接的推动作用。传统观念认为,月亮为太阴,兔属阴,有超常的生育能力,人们选嫦娥、玉兔作为月亮的“形象代言人”,是源于祈求嫦娥(月神)赐予的愿望。唐朝欧阳詹对中秋的来历解释为:秋天在冬夏两季之间,八月居秋季之中,十五又是八月的半月,故而得名。还有一种说法,说得实际一点:八月中秋是耕后享受收获成果的时节,谁不庆幸?谁不喜悦?之所以选择八月十五这一天文章来源华夏酒报赏月,是因为一年中这一天的月色最皎洁。自唐代以来,不少文人墨客把在月光下饮酒作赋,视为雅事,留下许多赏月诗,形成月、酒、诗三位一体的过节形式。也有月、月饼、茶三者融为一体的过节形式,我们武汉就有“八月十五看月亮、吃月饼、喝热茶、越吃越喝越有味”的民谣。如果用方言朗诵,韵味十足,外地人听了会捧腹大笑。
中秋之夜,圆月高悬在广袤的夜空中,亲人举家团圆,赏月、品酒、饮茶、分食月饼、吃圆形瓜果,听着《彩云追月》的音乐,老人给孩子们讲嫦娥奔月、吴刚捧出桂花酒的美丽传说,大家在一起饱眼福、饱口福、饱耳福,其乐融融,一片团圆、温馨、美满、和谐的气氛。
转载此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《华夏酒报》。
要了解更全面酒业新闻,请订阅《华夏酒报》,邮发代号23-189 全国邮局(所)均可订阅。